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歷史其實沒有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簡單說,發生在昨天的事情都有可能看不到真相了,更何況是發生在幾十年、幾百年前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時,不論是一般說法,或是翻案文章都得要非常小心,不要輕易跳到結論去。因為很多歷史事件,往往是窮盡歷史學者一生的研究都無法找到正確的結論。

剛剛看了一篇朝日的文章討論關原之戰,引用了某位歷史學者的說法,認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會戰過程,大多是江戶中後期、也就是會戰發生後一百年以上創作出來的。朝日會刊這一篇,多少有葉佩雯的味道(幫學者打書,我也知道用這一招XD),而且話題挺聳動的,的確很容易吸引點閱率。換句話說,朝日想要發這篇出來,是非常合理的一著,因為一舉數得,是效率非常高的好棋。

那麼,學者到底說了甚麼?他說,小早川秀秋並不是在觀望會戰一早上,被家康發砲威脅後,才倒戈背叛石田三成的。而是一開戰,就立即叛變了。所以戰爭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速結束,連半天都不到。

學者會這樣說,當然是舉了很多會戰發生同期的書信與紀錄來推證,看起來很合情合理。我也覺得這樣的說法很有趣,所以想去找這本書來看。稍微股溝了一下,反而看到了一篇關於學者的書的讀後心得,非常有意思。這裡稍微翻譯一下,給大家參考:

===

歷史的學習是非常困難的。很多自己認為是史實的東西,可能往往會被人說成不過是後人的創作。而白峰旬先生(歷史學者)的「新解釋 關原會戰的真實」,就是想要解說關原之戰虛實說法的一本書。

綜觀全書,可以簡單整理成一句話,就是:小早川秀秋是一開戰就反叛,導致石田三成瞬間敗北。

「ㄟ?真的嗎?」、「和學校中學到的不一樣!」等等,幾乎就是所有日本人看了本書後可能會有的反應。根據此書的說法,我們過去普遍相信的關原之戰的故事,都是江戶時代中期或後期所虛構出來的想像作品。其中最典型的逸話,就是立場不明確的小早川秀秋在被家康用火槍射擊逼迫之事,其實就是在會戰發生八十多年後的1686年以後的史料才出現的。

簡單來說,這些故事就是為了強化德川史觀(神君德川家康最偉大!)所創作的,而我們就被這些故事給洗腦了。讓人看完之後,就只能用「怒」一個字(譯註:日本人通常不說X這種髒字)來表達心中的感想。

關於小早川的倒戈,在最接近會戰當時的史料中,會看到以下的內容:

[當代記](成書年代不詳,大約是1623年左右)

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大谷吉繼、島津義弘、小西行長諸將剛在關原佈陣之時,小早川秀秋就投入家康麾下,於是敵人敗北,戰死數百人。(引自本書16頁)

石川氏.彥坂氏的書信(日期是關原會戰後兩天,9月17日)
開戰之時,小早川秀秋、脇坂安治、小川祐忠、祐滋父子等四人就加入我軍(家康方),背叛了西軍。(本書第81頁)

據說當時日本耶穌會的報告也是在開戰沒多久後叛變就發生,會戰在短時間內就結束了。

這場兩軍都有接近十萬人大軍對陣,可說是一爭天下的大戰,其實可能不像大家期待的那麼激烈呢。書中甚至說「其實事實比小說更加離奇」呢....。

但是我讀完本書後,想到了好幾個疑問之處。對一位不是歷史專家的人來說,我這樣講可能有點放肆,但畢竟我也是個戰國歷史迷,至少就說說我的三個問題。

1.斷定17世紀後半的史料內容是創作的根據是甚麼?

本書基本上是用邏輯來推斷的。

越接近會戰當時的史料越可信(A級史料)
在十七世紀後半、也就是會戰發生將近百年之後所描述的內容(=B級史料)中,出現了A級史料中沒有的敘述,可見是後世添加的虛構故事。
明治時代的參謀本部所解說的歷史書中也參考了這些B級史料的內容。而戰後很多歷史家又再參考了這些書,就讓這個錯誤說法越加擴散,終於變成了一般通史。(那在此之前的歷史學家到底在幹嘛?)

以下則是提出我的感想。的確A級史料應該會比B級史料更加可信,這可說是歷史學家的常識。但是,就這樣把B級史料中所寫的東西通通丟掉,是正確的作法嗎?

因為,就算是A級史料中,也會出現作者的誤解、甚至是故意的誤報,這可能是受到當時的常識所限,或者故意把當時的禁忌給忽略掉。而B級史料是不是有可能就是在補正這些內容呢?

舉例來說,本能寺之變後,要說秀吉在幹甚麼,就是一直狂發信長其實還活著的書信出去。如果因為這些書信是當時的一級史料,而把其內容當真,認為信長沒有死在本能寺,可就大錯特錯了。

就宣傳的本質來看,對於家康來說,在秀忠還沒趕上會戰下,寫出關原會戰到中午之前打得難分難解,還是靠深受豐臣家大恩的福島正則等戰將奮戰的內容,其實是很不恰當的吧?真正要宣傳的話,應該直接寫小早川的內應計畫順利進行,所以一開戰大勢就決定了,才是對家康最有利的說法。(雖說,這功勞可能要算在接受家康命令去發動策反的黑田長政身上)

2.作者有根據有限的事實馬上就斷定出結論的習慣。

對我來說,對於本書最大不滿之一,就是以下這個地方。把參加關原之戰的生駒氏的書信所描述的激烈肉搏戰,誤解為戰國時代有朝弓箭或是火槍的遠距離戰鬥發展的說法。然而這種論證方法,即便是我這種外行人看起來,都很有問題。

  • 因為我們不能根據一次會戰的記錄,而且還是某位人物用局部性見解的書信,就認定戰國時代有朝遠距離戰鬥發展的傾向。

  • 而且生駒氏對於自身的武功很自豪,所以為了宣傳,有故意強調他的槍法的可能性。
  • 根據作者認為可信度很高的當代記一書,關原會戰當日有下雨,而且出現大霧。在這種狀況下,反而應該會抑制使用火槍與弓箭,以防止誤傷自家士兵才對。更何況當時的火槍命中率很低、也很怕在下雨中使用,更加不會使用。

根據這個例子來看,讓我覺得作者的論斷中,很容易出現這種只根據一個證據,就發展出很大方向的討論,甚至斷定為結論的壞習慣。

3.石田軍也預測到小早川可能會叛變,為何還要從大垣城中出戰,以致於立刻敗下陣來?

就像本書78頁所寫的一樣,根據吉川廣家的書信來看,石田軍早就明白小早川的叛意,為了害怕大谷吉繼的陣地出問題,所以從大垣城出發來加以援助。

但這裡就出現一個疑問了。石田軍為何不是叫可能陷入危險的大谷軍退入大垣城或是三成居城的大佐和山城,反而是自己朝向關原進軍?會戰是以軍隊數量多寡來決定優勢的想法,即便在現代也是同樣的,在當時應該也是常識。然而,如果預測到小早川會倒戈,石田方在軍隊數量上就會居於壓倒性劣勢,在這種狀況下還敢出城去打野戰,根本就是大笨蛋的行為。

我個人以為關原會戰最大的謎團之一,就是為何軍隊數量上如此的不平衡,西軍還要以野戰的方式開戰?我自己的假設是這場戰役是碰巧發生的。因為根據上述的記錄,當日發生濃霧,視線非常的糟糕。這一點就很類似第四次川中島會戰。換句話說,雙方可能是碰巧相遇而擦槍走火的?

不過,即便出現了以上這些疑問,我覺得此書還是非常有意義而且有趣的一本書。而且其內容,就算是在歷史學者之間,也還有很多值得爭論與驗證之處。我也會持續關注今後更新的研究成果出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