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從八卦看單簧管的歷史(4)


低音單簧管的最低音有降E與C兩種規格的理由


現在所使用的低音單簧管,其實是有最低音到降E(實音為降D)與C(實音為降B)的兩種形式。不知怎的,很多人就有一種前者是初、中級用,後者是進階、職業級使用的印象吧?然而實際上,如果回顧低音單簧管誕生的過程,就能從這複雜的經緯中明白為何會產生兩種最低因規格的原因。這次,我們就要把聚光燈打在這兩種低音單簧管的身上。

原本近似低音單簧管的樂器早在十八世紀前半似乎就已出現,但最先正式以「低音單簧管」之名登場的樂器,還是1793年德勒斯登的樂器製造商格列澤(Heinrich Grenser)所製造出來的(譯註:格列澤也是單簧管大家克魯賽爾所使用樂器的製造者,參見前篇)。說到1793年,正是莫札特寫出他那優美的單簧管協奏曲的兩年後,因此這種樂器也許就會被聯想是史塔德勒(Anton Stadler,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就是提獻給他的)的巴賽單簧管(Basset Clarinet)那樣的東西。然而,格列澤的低音單簧管其本體竟然卻是長得像低音管那樣雙折式的設計(如下圖)!也許大家會覺得很意外,但用那個時代的觀念來看,這也是很自然的設計。



接下來,就讓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在這之前的歷史吧。文藝復興時代的管樂器,通常是由高音(Descant或Soprano)到低音(Bass)等不同音域的樂器構成家族系列,而負責擔任低音的樂器則是有好幾種。比如說低音直笛、低音蘆笛(Bass Shawm,蘆笛可算是雙簧管的前身)、低音柔音管(Bass Dulcian,這是低音管的前身)、低音長笛、或低音彎管(Bass Crumhorn。譯註:這個譯名是我翻的,因為中文找不太到適當的譯名。對岸似乎翻「變號」,但我不太能接受這種翻法。總之,這是一種古代的雙簧樂器)等等。不過這些樂器到了巴洛克時代後,除了屬於寇塔爾管改良型的低音管以外,其身影全都消失了。只有低音管得以存活的理由之一,絕對和其兩個管身在底部對折而綁在一起的獨特構造有關。由於其他的低音樂器都是一根管子直直拉到底的設計,因此就容易出現手指按不到遠端音孔、而不得不設計了很多按鍵的問題(依照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學,在樂器上加上按鍵是很醜的行為。就好像如果在日本的尺八上加按鍵的話,看起來不也是很奇怪嗎?)。就樂器的長度而言,管身一旦嘗起來,樂器的尾端就會頂到地板,就會搞到像倍低音直笛一樣非得站起來才能演奏。

相對起來,低音管是兩個管身對折相連的,即使坐著也很容易吹奏,相當於下管的低音接口離雙手很近,用比較短的按鍵就能夠操作。再加上低音管或柔音管因為管身較厚,指孔是斜向開口,因此還有即便稍微遠一點,也可以直接用手指按住音孔的優點(巴洛克時代的低音管,只有三、四個按鍵)。而低音管在指法上雖然算是F調,但它不像其他木管樂器全部的音孔按起來只到低音的Do,它還可以用拇指操作繼續往下吹到Fa(實音降B)。巴洛克時代常用的數字低音樂器中,大鍵琴的最低音只到C,因此也造成了低音管可以獨自存活下來。

以上雖然談了一大段低音管的歷史,但也就是低音管的管身設計有以上的優點,所以把想要把這樣的構造改成單簧樂器也可以說是非常自然的趨勢。尤其是在常常要於野外演奏的軍樂隊中,比較單純的單簧樂器絕對會比較方便。而低音管型的管身,只要加上吊帶就可以很均衡地掛在身上,對行進來說也很適合。就是因為這樣,自格列澤之後,就有很多低音管形式的低音單簧管被製造了出來。

不過,這種低音管型的低音單簧管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其指法和普通的單簧管不同,並不容易直接和普通的單簧管交替演奏。因此比利時的樂器製造者、也是單簧管演奏者的阿道爾夫.薩克斯(Adolphe Sax)在1838年想出了一種單一管身的新型低音單簧管。薩克斯先生為了使較長的管身也能讓演奏者坐著吹奏,就設計出了S型的彎曲脖子(調音管)與彎曲的號口(Bell)裝在管身上的構造。在薩克斯所生長的比利時迪南市(Dinant),是從中世紀開始就有興盛的黃銅加工產業,又拜1746年鋅合金精製成功之賜,等於享受到工業革命的恩惠而使得加工變得更加簡單,就開始量產了黃銅板金件,這也是薩克斯可以這樣設計的背景。(薩克斯先生後來把這種低音單簧管的點子更加發揚光大,而在1846年發表了使用八度跳躍設計的薩克斯風。其中次中音薩克斯風的脖子與號口的曲線,就看得出來很明顯受到低音單簧管的影響。)

而阿道爾夫.薩克斯的這種低音單簧管,使用的是巴菲公司(Buffet)和克羅賽(Klose)所開發的「貝姆按鍵系統」,就變成了現在所使用的低音單簧管。在樂團中根據樂曲的調性需要變換A調或降B調的低音單簧管來演奏,這點雖然也和普通的單簧管一樣(但低音管型的低音單簧管通常是C調),但一般來說要準備兩把低音單簧管畢竟是很麻煩、困難的事,所以就在降B調的低音單簧管上追加可以演奏出A調低音單簧管最低音的降E鍵(實音降D),等於是裝載了「完整貝姆系統(參見前篇)」的按鍵,就不需要使用A調的低音單簧管了。

以上,就是演變成現代低音單簧管的簡單歷史,但其中存在了這個樂器歷史中無法解釋的一個疑點。就是史特拉文斯基、蕭士塔高維契等近代俄國作曲家的作品中,其低音單簧管的分譜上出現了比完整貝姆式低音單簧管最低音降E(實音降D)的音更低的C(實音降B)。其實在二戰之後,各家樂器商紛紛發售了可以吹到低音C的低音單簧管;但在那之前的作品就出現了這些低音C的狀況時該怎麼辦?

其實啊,史特拉文斯基或蕭士塔高維契等人拿來做參考書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管弦樂法原理」(初版出版是在作者死後的1913年)中關於低音單簧管音域的部分,就是寫著降B調或A調的低音單簧管最低音是C,所以後世的俄國作曲家參考到這個敘述的可能性非常之高。那麼,為何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會將低音單簧管的最低音寫成C呢?原來替華格納或布拉姆斯都有深交的單簧管大師穆菲爾德(Richard Mühlfeld)製作樂器而著名的慕尼黑樂器製造者歐騰史坦納(Georg Ottensteiner),其製作的低音管型低音單簧管有被保存下來,這種樂器就可以演奏出最低的C(由於是管身對折的構造,就可以像低音管一樣用拇指演奏更低的音)。在我請教過德國的單簧管演奏家兼樂器製造者的賽格爾克先生(Jochen Seggelke。譯註:大名鼎鼎的單簧管名家Charles Neidich就是使用Seggelke所製造的樂器)後,得知了薩爾茲堡的樂器商季瑪曼(Zimmermann,也是有名的教本作者)曾經有在賣歐騰史坦納設計的低音管型低音單簧管的仿製品。說不定從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開始的俄國作曲家,就是想像樂團中的演奏者是用這種樂器而在樂譜上寫出最低的C吧。

無論如何,現在低音單簧管有低音降E與低音C兩種版本,也是事實。就請大家從其各自不同的經緯與音色來考量這兩種樂器吧。


*譯註:其實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的低音單簧管樂譜中,也出現過低音C;但關於這段故事,就另外專文報導囉。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